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关于这一点,在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对年底的统计数据经过整理和验证后,就能得到确认。由于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球任何其他国家,炼油产能和成品油的可用性仍然是该国政策制定工作的核心。
在千禧之交,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谨慎考量之后发起号召,称中国炼油业不仅要满足国内对于成品油的需求,还要成为全球的炼油中心,对外出口成品油。
北美的炼油厂正在苦苦挣扎,而欧洲厂商的日子因可怜的利润率更加难过,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的炼油厂不可阻挡地崛起了,其中以中国为先锋,印度和中东紧随其后。根据行业研究机构FGE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的炼油产能增长至每天1,270万桶,比2012年增加了89万桶。
在本月访问上海的旅程中,我得以亲身感受了中国强大的炼油能力。作为中国的金融之都,上海在炼油行业的产能以及规模方面足以让很多国家汗颜。举例来说,单上海浦东区的炼油产能就达到每天24万桶。
途径黄浦江的油轮默默地昭示着炼油业在上海的存在,而忙于欣赏这座城市瑰丽江景的游客很少注意到它们。兴奋的市场评论人士会告诉你,在距离上海市核心区50公里的漕泾工业园,中石化计划以一座更清洁的新型低碳炼油厂取代吱吱作响的老设施,使日产能达到40万桶。
然而,市场之力为这种兴奋泼了凉水。首先,中国国内隐含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处于自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增速只有1.6%,每天为980万桶。成品油出口的潜力遭遇了类似的难题,地区需求正处于三年来的低点。其结果是,大多数行业调查将中国炼油厂的产能利用率评估为75-77%,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在82%左右。
这种认识已经导致数个炼油项目被推迟或搁置,因为中国两大行业巨头——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在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举例来说,中石油已经将其日产能20万桶的昆明炼油厂投产日期推迟至2016年,而日产能40万桶的揭阳炼油厂则被推迟至2017年。中石油的华北炼油厂原计划在今年进行扩建,现在项目也被推迟到了明年。
包括壳牌(Shell)、英国石油(BP)和卡塔尔石油(Qatar Petroleum)在内的外国投资者同样也裹足不前,因为证据表明成品油市场正在降温。那么说来,狂欢结束了?不尽然。首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的母公司)和中石化的规模让它们能够把持中国成品油的整体供应,因为两家公司加在一起大约占到了中国炼油产能的四分之三。
“此外,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受益于强势的市场地位、利润丰厚的油气勘探和生产业务,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穆迪公司(Moody’s)的副总裁兼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胡凯(Kai Hu)如是说。
因此,穆迪认为,较之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比如钢铁和煤炭开采行业,由于价格大幅下跌,它们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了亏损——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国其他炼油企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另外,政府去年将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更加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一举措加大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炼油业务的利润空间,为不断下降的产能利用率提供了缓冲区。”胡凯补充道。
无可否认的是,根据穆迪预测,在2014年的剩余时间里,亚太地区的炼油毛利率将维持疲软态势。目前的毛利徘徊在每桶6美元上下,而在今年年初的几个月里,新加坡炼油业的平均毛利曾低至每桶4.8美元。
不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汽油和柴油使用实现低硫排放,并且在2017年时执行相当于“欧5”的标准。这意味着,对升级炼油厂的投资将会继续进行下去。多功能性是另一个因素,因为技术相对较新的中国炼油厂能够加工不同类型的原油。北京和上海炼油厂的产品已经能够达到欧5标准,它们正继续调整其产品组合以响应终端用户的需求。
行业数据还显示,中国炼油厂正在增加其出口量,以缓解国内供应积聚的问题。毕竟,中国的炼油产能在附近国家和地区无可匹敌,尤其是在对成品油需求强劲的中南半岛。
不要忘了,评级机构对石油和天然气综合企业的评级一般要高于上游或下游的独立企业。在拥有政府支持和高利润上游业务的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它们已经能够代表中国的炼油业——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为行业经济活动保留了一个急需的增长。总的来说,FGE预期,中国炼油业的产能增长将继续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
因此,说中国炼油业的狂欢已经结束,这在我听来并不确切。也许,“狂欢者正稍作休息”这个说法更适合描述当前的形势。
|